
自己不抽烟,却酷爱收集烟标,特别是太原的本土烟标。平时还有句口头禅:“烟可不吸,标不可弃,收藏卷烟其乐无穷!”这个人就是迎泽区宁化府社区51岁的高义生。
从1989年在街头收集第一个烟标至今,他已收藏烟标1.6万多种,不仅是太原烟标摆摊第一人,还是第一个带着山西烟标出省交流的人。在全国首届烟标文化节上,为了和他交换一张山西烟标,标友们居然排起了长龙。1月14日,本报记者带您走进他的烟标世界,感受烟标文化。
1 各种烟标藏家中
在高义生家,书橱上、柜子里到处都是成本成套的烟标:大光系列、五台山系列、白兰系列、太行系列、迎泽系列……
无论哪一类收藏,都讲究物以稀为贵。在高义生的藏品中,保存着太原卷烟厂重要产品之一——1971年为纪念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推出的“卫星”牌香烟的烟标。其中一张,上面还标注着“向省三届党代会献礼”,天蓝色的封面上,是一个小卫星。这张烟标具有双重意义,一是纪念卫星发射成功,一是庆祝党代会召开。这还是去年他从太原南宫“淘”来的。当初花了20元,现在这个烟标价值已超过了百元。
还有出自晋华卷烟厂(太原卷烟厂的前身)的烟标,其中一张是雁门关烟标,产自上世纪40年代。另一张是解放后的“解放牌4·24”烟标,解放军打着红旗从守义门进入太原,受到群众欢迎的场面。
在他的收藏夹里,还有几张烟标是上世纪70年代山西省曲沃卷烟厂生产的“经济”香烟。当时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,曲沃卷烟厂就把香烟分成了甲、乙、丙三级,这些烟标属白皮标,可谓“经济”。
高义生收集最全的是“大光”烟标,透过这些烟标,太原香烟令人骄傲的历史依稀可见。大光烟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生产的,70年代末风靡全国,一盒卖到了3毛钱。在北京市,曾经出现过人们排队买“大光”的盛况。
最让高义生怀念的是,上世纪50年代太原卷烟厂出产的“迎泽烟”,上面还有当时水泥式的老汾河桥的图案。而最便宜的烟标,当数上世纪70年代8分钱一盒的勤俭烟标。
2 21年前与烟标结缘
高义生与烟标结缘是在21年前。当时他在解放路天桥下看到一张黄灿灿的烟盒,捡起来一看,是贵州省铜仁雪茄烟厂出品的“牛尾猴”烟标。烫金的图案上有着简洁的文字介绍:“牛尾猴即产于贵州梵净山的金丝猴俗称,是世界珍贵动物之一。”说话间,他背诵起来。“我真是喜欢这张烟标。”回家后,他就小心翼翼把烟标拆开,夹在了书里。“为了搜集烟标,费了不少劲。”每逢上街,高义生都会东张西望,搜寻地上的香烟壳,一旦发现从未见过的新品,便会兴奋不已。有时拾到被人踩扁的新品烟壳,他就立刻跑回家,洗干净、再熨平。
高义生自己不抽烟,有时候遇到没见过的烟标就掏钱买下来,然后把烟分给朋友同事。他不舍得花钱下饭馆,但要说买烟标从来不皱一下眉头。他曾经为了购买即将停产的一种药烟烟标,以100元的高价购买了一张,那可是他两个月的工资。曾经在他经济最紧张时,忍痛卖掉了一张解放烟标,换来了260元钱。但当他稍微宽裕时,又毫不犹豫地把这张烟标买了回来。
谈起自己收藏的价值,高义生滔滔不绝:“烟标收藏既可欣赏其艺术,又能开阔自己的知识面,其中的学问大着呢!”通过烟标,让他不出门就能了解大千世界:广胜寺、大槐树、黄果树、梵净山……通过烟标,他感知着祖国的山川河流。
3 带着烟标走向全国
收藏烟标必须广交朋友,于是他成为太原烟标摆摊第一人。在府西艺苑摆摊交流烟标,这种方式还真管用,他结识了很多烟标爱好者。
为了能交换到心仪的藏品,他更是痴迷地奔走在全国各地烟标交流会上,大包小包装着山西烟标,北上哈尔滨,八下江南,东南到宁波、杭州,行程两万多公里。他也成为山西第一个带着烟标走向全国和外界交流的人。
他清楚地记得,在1997年,他参加了在江苏扬州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烟标文化节。带着山西烟标的他,受到了其他兄弟省份烟标收藏者的青睐。要知道山西烟标当时很少在全国亮相,他当时携带的是迎泽、双塔、大光等烟标,想和标友们换些他没有的外省烟标。结果其他省市的标友纷纷来找他,由于人太多,还得排队和他换山西烟标。一位山东籍标友沙佩然,居然等了他3天。
现在,高义生的孩子正上大学,由于经济紧张,他不得不在家门口看车子,但他依旧不放弃自己收藏烟标的爱好。但凡在家,他就把自己的烟标进行归类整理。前几天,他刚整理出喜庆洋洋系列烟标,被邻居借走,说是要给孩子办婚礼,增添文化气息。他想等孩子毕业了,再四处收集烟标,目标是——做中国烟标王。
|